懂得了那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
所以理论归理论,最终要落实到分析代码上,咱们从这一篇开始,介绍一套扩增子数据分析流程。
闲话少叙,首先介绍一下项目背景:
- 测序平台: Illumina MiSeq,双端(Paired-end)测序
- 服务器:CentOS 7操作系统,128G内存,CPU 48线程
- 编程语言:Bash script、Python
NGS测序项目大致分为二个部分:
- 湿实验部分,即取样、提取、建库以及上机测序
- 干实验部分,即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
测序仪运行结束,就完成了生物样本的数字化过程,但此时核酸的信息,具体来说是DNA的序列信息(RNA样本的话会先反转录成DNA再测序),是保存在称为BCL(Binary Base Call)的文件中的,而生物信息分析工作即是从这里开始。
首先,要将BCL文件转化成FASTQ文件格式,过程并不复杂,一条命令就够了。
|
|
bcl2fastq_V219,是illumina官方提供的BCL转FASTQ格式的软件,这里用的版本是v2.19。
-R参数
,是下机数据所在的目录,内容如下,其中的RunInfo.xml文件记录了测序的一些重要信息,如总共运行了多少个循环等。
|
|
--sample-sheet参数
,样本清单,内容如下:
|
|
这是一个每行都用逗号,
隔开的SampleSheet.csv文件,可以用Excel或WPS软件编辑成新的,也可以用Illumina Experiment Manager软件来制作清单文件。
由于测序仪的通量比较大,如果一次只测一个样本,会造成非常大的浪费,因此实际测序过程中都是多个样本混合在一起测,那么后期怎么把各个样本的数据(即大量的reads)分开呢,这就要涉及到建库的原理了,需要较大的篇幅才能说清,在此不便展开。
简单来说,就是各个样本都加了自己特有的条码(barcode),就是SampleSheet文件中的index和index2序列,如wenku1的index序列ATTACTCG
,以及index2序列GGCTCTGA
,它们的组合与其他所有文库的都不一样,依据这些条码就能实现数据的拆分,[Data]部分一行是一个样本,每行最低限度只需要填写Sample_ID和index就可以了,如果是双端index测序,再填上index2即可。
--output-dir参数
,结果文件保存的目录。
--barcode-mismatches参数
,拆分时允许上述index序列错配的碱基个数,通常设为1。
--use-bases-mask参数
,用于指导哪些测序循环的数据要保留,哪些要丢弃,示例中Y75n,I8,I8,Y75n
的含义是:第一轮测序的前75个循环要保留,之后的循环丢弃,index的8个循环全部保留,index2的8个循环全部保留,第四轮测序的前75个循环要保留,之后的循环丢弃,这样我们拆分出的数据是双端75bp,当然这个参数并非必需。
以上,就是illumina数据拆分的基本过程,结果得到FASTQ文件(每个样本2个),后续分析都是基于这些文件的。
|
|
数据分析任重道远,正如莎士比亚的咏叹:
自然啊,你是充满无穷神秘的书!而我,只能读懂些许部分!